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以来,中国已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州哈尼梯田稻作系统和江西万年的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目前国内申报农业文化遗产的热潮已经开始涌动。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各种优秀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活知识。因此,要想被评为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从传承时段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上产生的,不足百年的项目(如大寨)即使再优秀,也不能列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所以将入选时段限制在百年以上,是因为在此之前,以农药、化肥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农业尚未大举进入我国。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传统农耕技术臻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从传承形态上看,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必须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后来生产功能已经消失了的——如作为我国著名稻作文明发源地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尽管对我国稻作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但由于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下来,因此无法进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更多的农区尽管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在当代也一直发挥着农区的功能,但由于这里的传统农具、传统农耕管理制度等已经发生改变,失去了借鉴价值,自然也就无法入选保护名录。是否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是判断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尺度。
从传承品质上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是各种传统农耕技术、农耕经验、农耕制度、农耕信仰以及农业品种比较健全、比较集中、比较完备的农业文明发祥地或农业文明集散地。为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唯一性,应将申报项目与某一具体农业产区挂钩。
从传承理念上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符合低碳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如何才能从符合条件的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一个好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呢?
(1)要看它是否具有高超的农业生产技术,且该技术是否蕴含有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2)要看它是否保留有诸多传统农作物品种。
(3)要看它是否具有严密而高效的传统农业管理制度,该制度在当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是否还能有效运行。这些传统的农耕制度的保存,对我们了解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都大有裨益,是我们了解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窗口。
(4)要看它是否保留有传统农耕信仰,是否还保留着与之相关的传统仪式、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且这种信仰是否仍然有效地支配着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许多农业生产都与信仰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了相关信仰与禁忌,许多农业生产设施,如沟渠、水源等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与信仰相关联的传统仪式与节日,强调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比如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深信布谷鸟能带来春天,所以在每年布谷鸟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按照祖先们沿袭下来的传统,选一个属羊的日子,大摆筵席祭拜布谷鸟。之后再选出一个好日子,在五更时分,由一家之主将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的田地里,以此象征春播的开始。为什么传统农耕社会如此强调传统信仰的重要?很简单人是社会动物,在“人管人”这种政治管理模式失效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营造出一个万民敬仰的神来,让神来管理人类社会。这种管理模式尽管不乏愚民的一面,却也充满了远古先民的智慧。
遴选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时,还要看这里的农耕文化是否能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然,从而使当地的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从经验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景观通常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也有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并不优秀,对于这样一些地区,我们所看重的是当地人是如何通过品种改良、农耕技术创新等,很好地适应或克服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