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图推荐
|
展览
激活经典 熔古铸金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出版成果展
2024-10-16
导 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由中共 中央宣传部支持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编纂,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国家社科基 金重大委托项目,截止 2020 年底已完成编纂出版图书 40 种。 这些典籍贯通古今,流芳百世,不断为中华文化提供丰润的精 神滋养和智慧启迪。 《百部经典》力邀相关领域造诣深厚、对相关典籍有深入 研究的学者担任解读人。40 种经典各具特色,凝聚着各位解 读人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心血和成果,反映出当今学术界在相关 领域的最新成果。本次展览将已编纂出版的 40 种《百部经典》 介绍给广大公众,引领公众走近名著,阅读经典。
伏羲创立了“八卦”图形。周文王将伏 羲八卦两两相重,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配上了卦辞和爻辞,形成了《易经》部分。 孔子及其后学作《彖》《象》等“十翼” 解释《易经》,后世称为《易传》。
《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它把源于卜筮巫术的象数 形式和阴阳哲学的义理内容结合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提出了太极、 太和等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箴言,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表达 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想。
周易注疏十三卷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传世《尚书》文本一共有 58 篇,分为四个部分,依次称为《虞书》《夏 书》《商书》和《周书》。我们时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协 和万邦”“和衷共济”等词句即出自《尚书》。
尚书正义二十卷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先民在精神上缔造共同 信念、共同情感的结果, 其艺术精神为后来的古典文学所延续。《诗经》 有风、雅、颂、赋、比、兴共“六义”。其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靡 不有初,鲜克有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等众多诗句,被华夏子 孙传诵几千年之久,富有深刻的哲学寓意。
诗集传二十卷 宋淳熙七年(1180)筠州公使库刻本
《礼记》中的很多篇章辞句影响深远。《礼运》篇提出“天下为公” 的政治理想,鼓舞了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不息。《中庸》篇以“中庸” 作为最高道德标准, 成为宋以后儒家伦理思想和人生哲学的核心。《大 学》篇提出“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等命题,是唐以后哲学和政治 学讨论的基本命题。
礼记正义七十卷 宋绍熙三年(1 192 )两浙东路茶盐司刻 宋元递修本
此外,《左传》也是一部叙事生动、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 在遣词造句上达到很高成就, 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亲仁善邻”等语, 莫不脍炙人口、流传深远。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宋嘉定九年(1216)兴国军学刻本
此外, 《吕氏春秋》还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资料,如 反映天文历法的盖天说思想、反映医学卫生的“本生”“贵生”思想 和讲述农业生产技术的“辩土”“审时”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先秦社 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其中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等人生哲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 元至正嘉兴路儒学刻本
吕氏春秋训解二十六卷 明弘治十一年 (1498) 李瀚刻本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 性著作,该书全面阐发了董仲舒的 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 同 时,也反映出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基本面貌。《春秋繁露》发挥“春秋 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 - 神学理论, 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 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 论基础。
春秋繁露十七卷 宋嘉定四年(1211)江右计台刻本
春秋繁露十七卷 明正德十一年(1516) 锡山华坚兰雪堂铜活字印本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文 集,也记有少量孔子弟子的言论,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集中体现了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名句已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两千余年来的华夏子孙不断继承和 弘扬。
论语集注十卷序说一卷 宋刻本
孟子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高潮,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说。此 外,《孟子》一书还包含了性善论、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仁政等思想。 《孟子》 一书对中国文化史影响至深至著,尤其体现在独立人格的塑 造、士人气节的培养上。“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等箴言仍旧发人深省。
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说一卷 宋刻本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 著作。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创作了纪传体通史, 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史记 ·殷本纪第三》中“人 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句话来阐明民情民意的重要性。
史记一百三十卷 宋乾道七年(1171)蔡梦弼东塾刻本
《国语》以记言为主,往往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和互相论 辩驳难来反映历史事件,与《左传》以记事为主不同。其所记言论十 分真切传神,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曲折入微的心理状态。 其中还包含有古代哲学思想资料, 如“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五材”等。 《国语》中“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一命而偻, 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 等警句佳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语二十一卷 宋元递修本
许多至今口耳相传的典故、成语皆出自《战国策》,如“鹬蚌相 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等 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战国策三十三卷 宋绍兴刻本
《贞观政要》的撰写主旨非常明 确,即“义在惩劝”“作鉴来叶”。 其中“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 叶茂荣”等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借 鉴意义。
贞观政要十卷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刻本
刘知幾特别强调史学家的修养, 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著名理论, 认为“ 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 无远近,事无巨细,必藉多闻以成博 识。”习近平总书记即以“一物不知, 深以为耻”作为自己读书、修身的要求。
史通二十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
荀子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在强调人性本恶的同时,也承认人 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此外,荀子的社会政治理论也 非常深刻,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许多见 解往往发人之所未发,弥足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对《荀子》的引用之 多在历代经典中名列前茅, 如“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等,对治学、处事 均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 宋刻元明递修本
《传习录》共由三卷组成,上、下两卷是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讲 学语录,中卷为阳明与友人及弟子的八封书信。这部“语录”是阳明 学的经典,反映了王阳明整个生命历程的思想探索,蕴含丰富的哲学 智慧。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如“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已成为儒学传 统中富有代表性的内容。《传习录》既是阳明心学的传世经典,更是 儒学思想的宝贵财富。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本
《孙子兵法》内容精博深邃, 是我国古 代兵学的杰出代表,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 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尊 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 《孙子 兵法》的许多内容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基本原则和思 想方法,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受 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孙子兵法三卷 清影宋抄武经七书本
《管子》突显法家思想,提出“以法治国”的方案,重视道德教 育的作用,既强调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 促进农工商业均衡发展;既避免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儒 家政治经验的不足。管仲学派儒法得兼,超越儒家礼制和法家法制两 个极端,采取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术,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 碑和划时代意义。如“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思想, 均是《管子》 一书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管子注二十四卷 明赵用贤管韩合刻本
《韩非子》 一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韩非子的学说受到秦王政的赞赏,直接促成了秦王政的反儒意 识与君主统治策略,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国家提 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其思想如“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即使放 之今日也仍具重要意义。
韩非子二十卷 明正统十年(1445)《道藏》刻本
《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 量地利,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 劳而无获” 的思想, 倡导农业因时、因地制宜、遵循 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朴 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齐民要术残二卷 《吉石庵丛书》影印北宋崇文院本
《黄帝内经》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框架和探究人与自然、疾病 之间关系的认知方法,以及所确立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养生保健 法则,是其后 2200 多年来中医药及周边各国传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 基础。它所构建的医疗模式和理论体系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 西方医学借鉴。正因为它在人类发展史上为造福百姓大众以及维护人 类健康方面所作出巨大的贡献,2011 年 5 月与《本草纲目》一起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元至元五年(1339) 胡氏古林书堂刻本
李时珍是明代蕲州的一位名医,出生于世医之家,从小受到医学 熏陶。他历经 27 年,稿凡三易,动员子孙、门人参与校订, 终于纂成《本 草纲目》。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卷首一卷附图二卷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刻本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首一卷图三卷 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刻本
《九章算术》在整数论、分数论、比例算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面积和体积、盈不足算法、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概念及加减运算 法则、勾股定理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成就,对中国 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以后,《九章算术》被列为“算 经十书”之一。
九章算经九卷 宋庆元六年(1200)鲍瀚之刻本
墨子的主要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等等,其“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理念仍深刻 影响着我国的外交理念。此外, 《墨子》 一书中还记录了自然科学, 如几何学、数学、时空观、力学、光学等知识, 以及心理学、逻辑学、 经济学和关于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对研究先秦政治史、哲学 史、思想史、科学史、军事史等都有重要意义。
墨子十五卷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芝城铜活字蓝印本
《论衡》一书囊括哲学、自然科学、 古典解释、历史、法刑、政治、经济、 社会生活、文艺等九部分内容, 显示出 王充作为一个独立于各家各派的思想家,对当时整个文化和各种学说 的把握与批判。他发扬“疾虚妄”“求诚实”的精神, 清算迷信陋俗、 批判天人感应论、反对目的论、质疑“圣贤”经传,开创了“元气论”, 并将其贯彻到思想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使《论衡》成为 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论衡三十卷 宋乾道三年(1167)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
论衡三十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苏献可通津草堂刻本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最主要代表作,作为禅宗的“宗经”,主 要记载了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的言行说教, 故也称《六祖坛经》。 《坛经》不仅受到禅门弟子和中国佛教信众的高度重视,而且也以其 浅显易懂地论说“众生平等”“自净其心”“顿悟成佛”等佛教要义 而吸引着中国社会广大的一般民众,对禅宗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乃至中 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明万历十二年(1584)南京大报恩寺续刻本
老子的思想充满着辩证思维,认为在事物转化中如果变得过分强 大,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认为在宇宙秩序中“无为”是“道”的运行方式,反对统治者对 百姓和庶民事务过分干涉。此外, 老子还向世人贡献了“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等诸多“处世”艺术。
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 宋虞氏家塾刻本
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 , 其中“天人和谐”“个性尊重”“开 放心灵”“自由平等”“审美情怀”“异质对话”等思想,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上极具启发意义。警 句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等,为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也提 供了思考和反省。
南华真经十卷 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六子书本
《抱朴子》是研究东晋社会思想及道教理论的重要史料。同时, 该书对古代化学和制药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贡献。在内篇《金丹》《黄白》 《仙药》等篇中, 作者详细记载了炼丹、金银炼制、植物治病等内容, 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引用《抱朴子》中 “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来激励工匠精神、 促进合作共赢。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鲁藩承训书院刻本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临安府荣六郎家刻本
两千多年来我国一代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很多都受到屈原辞赋的 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引用《楚辞·国殇》中的名句“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来赞颂在民族 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赴难的先烈。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 宋嘉定六年(1213)王涔章贡郡斋刻本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 元刻本
东晋陶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 少有 高趣,家贫好学。为彭泽令时,郡派遣 督邮至县,县吏让他束带见之,他说: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印绶, 去职归隐。
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 新方向,其诗作继承了五言古诗的优良 传统,运用朴素而凝炼的语言, 形成平淡自然而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 《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辞赋散文挥洒自如,不事藻绘,一变 西晋以来骈俪绮靡的文风,对后世诗文创作风格影响颇大。《陶渊明 集》中有大量作品脍炙人口、寓意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鼓励青年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
陶渊明诗一卷杂文一卷 南宋绍熙三年(1192)曾集刻本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主要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 青壮 年时期见证了“国容何赫然”的辉煌盛世, 晚年又经历了“茫茫走胡兵”的动乱岁月。
李白诗歌今存一千余首 , 这些作品 或歌咏高远的政治理想,表现出积极用 世的精神和充满坚定信心的人生态度 ; 或大胆地揭露和抨击现实中腐朽黑暗的事物 ; 或揭示痛苦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 或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 深切同情 ; 或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出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爱恋。 李白其人傲岸不俗,其诗飘然不群,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东风随春归,发我 枝上花”等诸多名句至今为人传颂。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 元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明修本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活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阶段,际 遇极为坎坷,他把个人的痛苦和时代的 不幸紧密联在一起,使他的诗具有高度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 历史真实,达到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的 高峰。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作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这使其诗的政治性和艺 术性达到完满统一,也使其成为唐诗思想艺术和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 成者。其名篇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别” 等,其佳句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情感浓烈, 朗朗上口。
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 宋刻本
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 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 议论入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重要地位。韩愈开宋代理学先河,对于后世思想、文化发展作出巨 大贡献。对韩愈的评价, 有苏轼《韩文公庙碑》里的两句话广为传诵, 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集中“术业有专攻”“根之 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等警句,都是韩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宋咸淳廖莹中世?堂刻本
在古文运动中,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 领袖人物,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 一。其诗有的写景抒情, 雅淡而韵味悠长 ; 有的则涉及现实,慷慨悲壮,造语奇警,是唐诗中重要流派(王孟韦 柳)的代表。柳宗元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思想,这成为他一生政治 行为的准则。文集中“临难忘身, 见危致命”“君子谋道不谋富”“激 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等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 宋刻本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家。王安石曾向仁宗上万言书,提 出变法主张。神宗时曾两度为相,积极 推行新法,力图变法致强,遭保守派反对, 新法受阻。后罢相退居江宁, 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从政治家立场出发, 坚决反 对西昆体的浮靡文风,强调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诗作以熙宁九年 (1076)罢相归金陵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言志、阅世、感遇 之作,后期则多观照自然、以物观物之作,蕴情感于景语深处,耐人 寻味,被称为“王荆公体”。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 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
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目录三卷 王荆文公年谱一卷 元大德五年(1301)王常刻本
辛弃疾因主力抗金,遭到当权者 嫉恨,被投闲置散达 20 余年,但他 在词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热爱 祖国,系情旧京,誓死恢复中原,构 成了辛弃疾词的主调。这些词悲壮慷 慨,意境雄奇,在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雄浑豪放风格。辛弃疾 将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寓于词,赋予词这种特定文体以深刻的现实意 义。南宋中叶以后,凡是反映抗金或抗元斗争的词,大多在风格上刻 意仿效辛弃疾,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稼轩长短句十二卷 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刻本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 剧”之一,作者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 其作品全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 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 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 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 的杰出代表。
《西厢记》的创作本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叙写了书生张君 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 冲破层层阻挠和礼教束缚, 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体制宏伟, 结构精整,文采斐然,情节引人入胜, 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六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王氏香雪居刻本
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五卷 明崇祯刻本
王骥德评曲注意结构布局,重视剧情发展节奏,兼及人物角色、 曲词宾白、音韵格律等重要问题,力图克服以往曲论之不足,开拓理 论批评新视野,初步建立起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的体系,对当时和后来 的戏曲创作均有较大影响。
曲律四卷 明天启四年(1624)毛以燧刻本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 故 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 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 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 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评价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不分卷 稿本
聊斋志异十六卷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莱阳赵氏青柯亭刻本
结 语
经典是江河之源,是巨木之本。《百部经典》立足于中华 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典籍,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 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为编纂宗旨,力求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让大众读懂经典、理解经典,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当代读者, 使中华经典传之久远,嘉惠学林;使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绵延 不绝。
|